
真的是拜科技之賜,現代人做起紀錄輕鬆多了,相片影片都有~~
回頭看的時候,不只是一種回憶,而是證據。
我家的寶寶紀錄影片,是從胎頭探出馬麻產道就開始,三不五時拿出來驗證一下~~ “你,真的是我生的!”。
即使血型可能會被懷疑~~ 明明把拔跟馬麻都不是O型,為什麼你是? ( 這篇可以參考心臻 血型對對碰 ) 不必透過家族胎記,更不必做DNA鑑定~~ 當然,也不必擔心貍貓換太子這樣的故事會發生。
經常可以發現當時竟然有些盲點或者是疏忽...
這陣子在家回味大小麻煩小時候的片段,發現為了拍一個只會傻笑的嬰兒(小麻煩),竟然都沒注意到,躺在旁邊故意吸手指好久的大麻煩,其實是為了吸引我注意~~
不要以為都是因為我沒注意到老二出生時,老大會感受到的改變,書上說的和你想說的,我都知道ㄛ~ 不但我自認常常為了顧及老大的心態,因為老大撒嬌或哭鬧,我就得把小的丟在一旁,造成認命的妹妹習慣用手指安撫自己;甚至,連把拔都說我偏心,只疼兒子。沒想到,透過當時的影片赫然發現,原來哥哥也有被忽略的時候...
看到這段影片害我心酸得猛流淚,真想回到過去,好好的給他一個擁抱。
可惜我回不去... 雖然,現在已經長大的他,一定清楚明白馬麻有多愛他,不管他是愛吸手指還是腳趾~~
而且對他的愛絕對不是 A(哥哥的份)+B(妹妹的份)=1(媽媽的愛),讓他必須用盡心機來擴張自己的版圖。
而是A=1,B=1
,這個 “ 1”,既相同又不一樣~~ 總之,他已經不用懷疑,更不必擔心。
但是,在我心裡卻揮不掉那心疼和遺憾,心疼那時小小的他,心裡一定很傷心,而且,我總覺得在 “那個” 世界裡,永遠留著一個 “那個時候” 的他,永遠承受 “那個傷心”~~ 這個遺憾,我已經無法回到 “當時” 去安慰他。
曾經聽洪蘭教授說過許多有關教育的至理名言,但最近這一句令我深刻~
“孩子喜歡玩什麼,那就是他的天份(專長) ”
隨著孩子慢慢長大,玩的或接觸的通常都是父母 "給" 的~
尤其慢慢進入學齡前,該上什麼才藝班,學音樂、畫畫,或是珠心算... 父母早已經盤算好了。
但是,還記得孩子未上幼稚園的階段,當你還不擔心他該學什麼的時候,你或許給他很多樣的玩具,車子、恐龍、娃娃、積木... 噢! 當然可能已經有了故事書;
除了真正的玩具,你記得許多家裡的大人用的東西也是他的玩具嗎 ? ~~
遙控器、鑰匙、購物袋、你的手機和家裡的電話、報紙雜誌... anything~~ 這些,全都可能是他的玩具。
當時你或許因為經常跟他搶遙控器,而注意到這是他的最愛~~ 我家大麻煩小時候曾經害把拔為了找遙控器,差點ㄦ像隻流浪狗一樣的去翻垃圾堆 (當時還沒有垃圾不落地的政策,擔心會不會在剛剛丟出門的垃圾裡 ),還好馬麻即時在衣櫃發現 (原來剛才準備洗澡,拿著遙控器來湊熱鬧的他,因此遺落在衣櫥裡了)... 這些事令人印象深刻。
這些寶寶紀錄影片,變成是一種線索~~
原來,當馬麻又把注意力放在妹妹身上,沒有人陪他玩追逐遊戲時,一張張的報紙、廣告DM或是一本他根本看不懂的書,都能吸引他的目光好久、好久...
或許這足以讓我們了解,相對於小麻煩的運動細胞,大麻煩卻是直到小學六年級,才好不容易得到賽跑的獎牌;而雖然,學校的成績還必須要把拔的叮嚀才會維持,但是,從小就很容易沉浸於書本的世界中,卻是他的 “專長”。
孩子自有其本能的天賦,陪伴他從遊戲中發覺,是最自然、愉快又準確的方式。
千萬別花大筆錢送孩子去吞火呀!!
想起這些有關玩具的片段,我就想到了那時還沒部落格可玩的我,玩的是 “投稿”,沒本事寫什麼怡性怡情的詩詞散文,更沒耐心沒靈感寫小說,投稿的全是一些 “育兒錦囊”、 “減肥經驗談”或者是 "XX廣場”~ 就是提出對一些社會現象的看法之類的~ 說真的,剛開始採用率還不低,三、五百的稿費加一加,還累積了上萬塊,後來,大概報社都覺得我很煩,像詐騙集團一樣的騙稿費,於是,連續幾次都沒再理我,我這人呀是有骨氣的,不理拉倒 ! 投稿這件事就玩完了。
真正要提的是其中第一篇被刊登出來的文章,就是跟孩子的玩具有關,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名字跟文章出現在報紙上,超興奮的,老爺一下班就拿給他看,看完了他微笑著說~ “
跟我們家好像!”~~
ㄚ難道我寫的是別人家唷!
有關親子的文章累積的不少,就當吃 "扒飛",自由吃到飽吧 !